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通力合作,携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资料图片)
7月7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共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良策,共商“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之举。在8日举行的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上,三省市副省(市)长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年一个节点 每年都有新变化
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新成效
高水平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是建好北京“新两翼”、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关键之举。
“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在通报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夏林茂表示。
据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的投资强度,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城市绿心公园成为市民新打卡地,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将投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全面提速。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落地发展,国家级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
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跨界道路已达10条,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连续四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1080亿元。
同样,雄安新区的建设也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一座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成中介绍。
目前,雄安高铁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络加快形成;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已具备通车条件;累计完成投资5600多亿元,新建地下管廊136公里,智慧城市规划先行,现代化城市框架逐步成型;北京支持建设的3所学校全部建成交付,将于今年9月开学,医院项目将于9月竣工交付;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4所高校、2所医院选址落位,中国星网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加快建设;白洋淀水质好转,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牵住“牛鼻子” 打好“组合拳”
北京成为首个提质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牢牢牵住‘牛鼻子’,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北京实现了减量提质。”夏林茂表示。
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北京牢固坚守“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2年的65.6%;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建成一批公园、绿地和城市森林,什刹海西海湿地邻水步道全面贯通,旧鼓楼大街再现中轴线上百年老街历史风貌;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700余个,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通报会上,天津市副市长朱鹏表示:“全力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北京‘新两翼’建设,京津双城联动不断深化。”
据介绍,目前京津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业、科技、生态等专项合作协议。天津累计引进北京投资项目超7000个,到位资金超过1.2万亿元。
随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加快,全球影响力日益彰显。目前三地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三地共同发布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上万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天蓝了 水绿了 路通了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如今,从北京到天津、雄安,半小时可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实现1~1.5小时交通圈。”张成中表示。
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形成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正在快马加鞭。
目前“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格局,并与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等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
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等陆续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933公里;京昆、京秦、京礼、京雄、津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三地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880公里。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蓝天、绿水、净土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展。2022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超63%;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洳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三地老百姓共享协同发展成果,京津2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
三地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三地开展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在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5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目前北京市及通州区市区两级与北三县近3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地域办理。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与此同时,三地还建立“京津冀+雄安”12345热线合作机制。京冀携手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利用冬奥遗产,打造集冰雪、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未来,京津冀三地一盘棋、一条心,共同推进协同发展重点工作,对照三年行动计划和2023年度任务清单,把愿景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进度表,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
(本报北京7月8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