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
在中国的版图上,它们如一撇一捺,写成一个“人”字。大运河这一笔矫若惊龙,贯通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串联起七大古都,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资料图】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在杭州市城北,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旁,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传奇。
浙江省第一盏电灯在拱宸桥亮起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始建于1631年,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也是杭州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拱宸桥因何而生?
最大的可能是满足运河两岸百姓往来通行之需。
明初,大关桥以北的流域是舟船待通关的暂泊之所,遇到汛期水涨,不能通关,停留的时间就更长。船上人员的生活物资,都靠岸上源源不断的供给。慢慢地,岸上的住户多了起来,在运河东西陆地间,需要新造一座桥梁,便于商贸和民生交通。
当时,拱宸桥一带商铺生意非常火爆,不仅有中国顾客,还有外国人。客栈的装修风格也很时髦,当时在某间客栈的“广告”上就表示,有英国铁床、西式桌椅、红木家具等。客栈还提供包车服务,有的不仅有国风的二四大轿、西洋电铃包车,还会提供“代催轿舟车马报关纳税”服务。
而浙江省第一盏电灯,就是在拱宸桥西亮起来的。1896年8月15日,拱宸桥西的如意里,杭州士绅丁丙与湖州南浔富商庞元济合资建立世经缫丝厂。这缫丝厂就是浙江省最早应用电力的场所,丁丙引进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直流发电设备。
19世纪末,丁丙与庞元济在杭州运河畔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拱宸桥西、塘栖播下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种子,影响深远。他们在拱宸桥西创办的世经缫丝厂、通益公纱厂,为浙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点燃了第一把星火。
新中国成立后,拱宸桥周边崛起了一座座工厂:浙江麻纺厂、杭丝联、杭汽发、大河造船厂、华丰造纸厂、长征化工厂、杭州钢铁厂等,谱写了热火朝天的“大厂时代”。
运输粮食的漕运船全部是高级定制
唐代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当时唐朝的收入,十分之九出在江南地区。在京师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市井百姓,大多靠着南方运来的粮食。
其实,封建王朝“征税”,征收的就是粮食,把盛产粮食的江淮流域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大运河开凿后,大大有利于漕粮的运输。把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就是“漕运”。漕运用的船,叫漕船;漕运载运的粮、米,叫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漕军、漕丁和漕夫。各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唐朝设转运使,宋朝设发运使,元朝设都漕司二使,明清两代设漕运总督。从事漕运工作的漕丁、漕夫,有时多达十余万人。
明清时期,漕运的发展到了鼎盛,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线,也一度成为当时朝廷的生命线。
明朝的漕船,一开始为八九千艘至一万艘,到明末时,增加到一万二千余艘,每艘船载量二三百石不等,年运输粮食四百万石左右。
负责运输粮食的漕运船,全是“高级定制”,舱内防潮,价格不菲。
在明朝,内河运粮多用浅船。山东梁山县贾庄的水洼里曾挖掘出的一艘明朝运粮浅船,是明洪武五年制成的,船身用楠木打造,长五丈一尺,宽一丈,高约五尺,全船分为十三个舱。
到清朝,海上运粮多用平底沙船或浙江蛋船、三不像船,大的可载粮二三千石,造价需银一万多两。内河运粮仍多用浅水木船。
为鼓励漕运,明嘉靖年间明令规定,每条漕船准许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这样,大运河便成为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沿河城市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等,都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
测漕粮专用“官斛”,依然无法避免作弊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里有一个清朝“苏州府官斛”,木制,口狭底阔,下安两根木杆用于提升,斛面四角及中段镶有铁皮用以加固。
这个官斛,就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的专用工具。当时,官府向纳户征收田粮、佃户向田主缴纳租米,都是用斛、斗、升来计量。一斛原为十斗,后改为五斗,约合70余斤。“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就是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个月的俸禄是一斛米。
其实,以前的这些量具,各地大小不一,即使同一地区,地主放贷往往是小斗出大斗进,农民被大斛大斗盘剥,积怨很深。清朝初期就曾发生过多起反对“大斗剥佃”和“增租夺仙”的农民斗争。清政府想了一招——官方定制“官斛”尺寸发到各地,清朝最早的“官斛”是康熙十二年制造的铁斛。
这个“苏州府官斛”身上,除了“苏州府”“官斛”,还刻有“奉司道仰府较同”等字样。所谓“较同”,是指官方时不时要去校验一下,免得下面的人做手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要做检测,看看有没有误差。
即便有了定制官斛,还时不时校验,但仍防不胜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地“捣鬼”的不在少数。
最多的是“大脚踢斛”,斛头衙役穿上包头厚底纳帮靴,一斛稻米舀起来,上面尖尖的,两三脚一踢,稻米尖尖便塌陷下去。这叫“脚踢淋尖”,一斛能多收两三升。
还有的,会在官斛上做手脚。官斛是木制的,斛头为了多收粮食,用刨子把斛帮斛底削薄,或用铁棍将斛撑大。单验一斛,可能只多一两升,但漕船交纳粮米,每次“过斛”有几千上万次,积少成多,数目相当可观。由此可见,古代征收漕粮时,弊端之多。
科普教育基地名片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坐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
博物馆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化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近期将要提升改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小孩多动症的表现有哪些_小孩多动症的表现_全球快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